归去来兮,平生怀归今得归。
有未归而不怿,岂当怿而更悲。
愧一陶之不若,庶二疏兮可追。
肖令威之归辽,喟物是而人非。
捐水苍兮今佩,反芰制兮昨衣。
恋岂谖夫太紫,分敢踰于少微。
如鹿得草,望绿斯奔。如鹤出笼,岂复入门。
屦虽未得,而趾故存。谓予不信,有如泰樽。
月喜予之言归,隤清晖而照颜。
山喜予以出迎,相劳苦其平安。
江喜予而舞波,击碎雪于云关。
纷邻曲之老稚,羌堵墙以来观。
沸里巷之犬鸡,亦喜翁之蚤还。
惊鬓髯之两霜,尚赳赳而桓桓。
归去来兮,半天下以倦游。
饥予驱而予出,奚俟饱而无求。
观一箪之屡空,躬自乐而人忧。
暨一区之草玄,娱羲画与箕畴。
岂慕胥靡,济川作舟。
矧先人之敝庐,有一壑兮一丘。
后千寻兮茂林,前十里兮清流。
耿靡羡而载营,蹇何骛而不休。已矣乎!
用舍匪吾,行止匪时。
何至啜醨如渔父,何必乎誓墓兮如羲之。
吾行可枉涂,吾止可预期。
应耘耔而端委,犹端委而耘籽。
对天地而一哂,酢风光以千诗。
抵槁茎与朽壳,岂复从詹尹而决疑。
形式:古风鉴赏
这首诗《和渊明归去来兮辞》由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,是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回应与致敬。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,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以及对过往官场生涯的反思。
诗中开篇“归去来兮”,直接引用了陶渊明原作中的名句,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、田园生活的强烈愿望。接着,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陶渊明、汉代两位功臣疏广、疏受的境遇,表达了对自身未能完全实现归隐理想的遗憾,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我安慰与勉励的情感。
“肖令威之归辽”一句,借用了东汉时期著名道士令威的故事,进一步强调了回归自然的主题。诗人通过描绘一系列回归后的场景,如佩戴水苍玉、穿着芰制衣,以及对过去生活细节的回忆,展现了归隐生活中的宁静与满足。
在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以鹿得草、鹤出笼的比喻,形象地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尽管物质条件可能不如从前,但精神上的愉悦与内心的平静远胜于外在的富足。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,传达了对简单生活、自然和谐的崇尚。
最后,诗人以“归去来兮”结束,再次强调了回归自然、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。他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,也体现了对自己人生选择的肯定与坚持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流畅,富有哲理,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高雅的情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