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武天台切绛河,半涵非雾郁嵯峨。
桑田欲看他年变,瓠子先成此日歌。
夏鼎几迁空象物,秦桥未就已沉波。
相如作赋徒能讽,却助飘飘逸气多。
形式:七言律诗押[歌]韵翻译
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,天台总是含云吐雾,郁郁纷纷,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。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,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,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,天台求仙成了梦想。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,想效仿秦始皇求仙,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。司马相如作了《大人赋》讽谏来汉武帝,却没有起到效果,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。注释
汉武:指西汉时期汉武帝。天台:敬巫祀神的高台,此处指通天台。绛河:即银河。又称天河、天汉。嵯峨:形容山高的样子,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。瓠子:即河南濮阳瓠子口,曾经黄河决堤处。夏鼎:即大禹所铸的九鼎,象征九州一统。秦桥: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。相如作赋:相如,司马相如,曾作《大人赋》献于汉武帝。鉴赏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筠的作品,从其内容和风格来看,颇有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自我情感的抒发。
“汉武高台切绛河”一句直接点出了汉武帝时期的一处宏伟建筑,这里以此作为开篇,既展示了诗人胸怀壮志,也映射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向往。接着,“半涵非雾郁嵯峨”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,通过“半涵”的字眼传达出一种既包含又不完全是的复杂情感。
“桑田欲看他年变”引出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,而“瓠子先成此日歌”则表明诗人在这种历史沉思中,激发了创作的灵感,写下了这首诗。
“夏鼎几迁空象物”这一句则是对古代文物的一种描绘,通过对古代器物的提及,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。紧接着,“秦桥未就已沉波”一句,则是对历史遗迹的另一番描写,既有对过去建筑宏伟的赞叹,也有对其今不复存在的感慨。
“相如作赋徒能讽”中的“相如”,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,以此自比,表明诗人自己也在尝试创作类似于古代辞赋的作品,但仅限于能够诵读和理解。最后,“却助飘飘逸气多”则是说尽管如此,这种创作活动本身就给了诗人很多灵感和满足,增添了一份超脱俗世的心境。
综上所述,此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,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辉煌文化的怀念,以及在这种情感基础上的自我创作与心灵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