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头陀,形等枯株,心犹死灰。
幸春山笋贱,无人争吃,夜炉芋美,与客同煨。
何处幡花,忽相导引,莫是天宫迎赴斋。
又疑道,向毗耶城里,讲席初开。这边尚自徘徊。
笑那里纷纷早见猜。
有尊神奋杵,拳粗似钵,名缁竖拂,喝猛如雷。
老子无能,山僧不会,谁误檀那举请哉。
山中去,便百千亿劫,休下山来。
形式:词词牌:沁园春鉴赏
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僧人形象,他形体瘦削如同枯木,内心平静如死灰。他享受着山中的简单生活,春天里无人争夺的山笋和夜晚与客人共享的烤芋,显得淡泊而自在。他似乎被某种神秘的引导吸引,可能是天宫的邀请,也可能是佛法的启示,让他对修行有所期待。
词中提到的“幡花”可能象征佛法的指引,“毗耶城”是佛教故事中的重要地点,暗示他可能在参与一次法会或讲座。他对世俗的纷扰持有嘲笑的态度,认为自己还在修行的道路上徘徊,尚未达到众人猜测的境界。
词中描绘了一位威严的神祇,手持大杵,喝声如雷,象征着佛法的威力和修行的严格。然而,这位僧人并不畏惧,表示自己并未被这些外在形式所迷惑,他专注于内在的修行,即使在山中度过漫长的岁月,也不愿轻易离开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词通过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,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意境和对世俗观念的超越,体现了刘克庄深厚的佛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