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选自《魏书·张济传》,有删改)
10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魏国被甲戎马 被:通“披”
B.治在何城 治:治所
C.夙夜忧危 夙:早晨
D.如其事势不举 举:发动
11.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,多为创基立业者,常见于开国皇帝,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。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。
B.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(世子)承袭原有爵位,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。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。
C.刺史为古代官名,“刺”是检核问事之意。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,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,相当于后代的县令。
D.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,亦用为帝王的代称。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“车驾西都长安”中亦是如此。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,不正确一项是(3分)
A.张济出身显贵。其父本为慕容永部下,后投奔太祖,颇受重用,被封为侯,后屡建功勋,并且荫及张济。
B.张济学问渊博,仪表堂堂,深受太祖喜爱。太祖不但召他侍奉左右,而且多次委以重任,后给予奖赏。
C.张济屡次出使,不辱使命。他曾作为常山王从事中郎出使襄阳,圆满完成任务;后来几次出使也合旨意。
D.张济能言善辩,口才极佳。在作为使者回复杨佺期时,他言辞得体,对答如流,终于打动佺期,搬来救兵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0分)
(1)所部州镇,迭相攻击,今虽小定,君弱臣强,全无纲纪。
(2)今都督襄阳,委以外事,有欲征讨,辄便兴发。
参考答案
10.(3分)D(举:成功。)
11.(3分)C(“相当于后代的县令”错误。地位要高于县令。)
12.(3分)D(“搬来救兵”错误。文中是杨佺期(晋)一方向张济一方(魏)求援。)
13.(10分)(1)所管辖的州镇,交替着相互攻击,如今虽然稍为安定,但君弱臣强,完全没有纲常法纪。(译出大意给2分;“部”“迭”“小定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。)
(2)现在我镇守襄阳(做襄阳都督),被委任以对外事务,如果想要有所征讨,就立即可以调兵出发。(译出大意给2分;“都督”“委”“兴发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。)
参考译文
张济,字士度,西河人。父亲张千秋,是慕容永的骁骑将军。慕容永被消灭后,张千秋前来投奔。太祖(拓跋珪)对他很优厚,任命他为建节将军,赐爵成纪侯。张千秋随从太祖征战,屡建功绩。登国末年去世。张济广泛阅读书传,思路清晰,能言善辩,仪容美好。太祖喜爱他,召他侍奉左右,他与公孙表等人都是使者,被任命为散骑侍郎,继承父亲的爵位。先前,姚兴派遣将领攻打洛阳,司马德宗的雍州刺史杨俭期派使者向常山王拓跋遵请求援兵。常山王把这一情况上奏朝廷,太祖就派张济作为常山王拓跋遵的从事中郎出使回复杨俭期。张济从襄阳回到朝廷,太祖问张济出使江南之事,张济回答说:“司马昌明死后,儿子司马德宗继位。所管辖的州镇,交替着相互攻击,如今虽然捎为安定,但君弱臣强,完全没有纲常法纪。我等到达襄阳以后,杨俭期问我:‘魏国当初征伐中山时有几十万军队?’我回答说:‘三十多万。’杨俭期问:‘魏国披甲的战马,可有多少匹?’臣答:‘京师军队精良战马有十余万匹,地方军队则不计其数。’杨伶期说:‘用这样雄厚的兵力讨伐羌人,难道不足以把他们消灭?’又问:‘魏国平定中山之后,迁徙了多少户到北边?’臣答道:‘七万余户。’杨俭期说:‘定都在哪个城?’臣答:‘定都于平城。’杨俭期说:‘有这么多的民众,这个城如何容纳?’又问:‘魏帝是想长久把平城作为首都呢,还是准备再迁都呢?’我回答说:‘这事不是我所知道的。’杨俭期听说朝廷不在崤山以东建都,面有喜色,说:‘晋魏两国互通和好,以前就是这样,不只是今天才这样。羌寇狡猾,频繁侵犯河洛地区,我日夜担扰。如今这里兵少势弱,仓库空虚,既然与您便是一家人,道义上应无所忌讳。洛城的救援,完全仰仗魏国,倘若获得保全,必当予以厚报。与其被羌人所占,宁愿让魏国获取。’我等想要取道扬州回京。杨俭期说:‘蛮贼四起,水路行走非常困难,魏国的兵马,已经占据滑台,由这里回去,从北路东下,就更为方便直接。晋国的法制,与魏国有所不同。现在我镇守襄阳(做襄阳都督),被委任以对外事务,如果想要有所征讨,就立即可以调兵出发。若事惰不能成功,也不承受朝廷的命令。”’并同意援救洛阳。张济后来迁任谒者仆射,授予胜兵将军。张济频繁地跟从皇帝北伐,百头,羊二十余只。天赐五年( 408)去世。然后再上表奏闻,让朝廷知道这事就行了。倘太祖赞许他言辞顺理,于是重奖他这次出使,回使姚兴。因为他多次出使符合朝廷旨意,被谋划的功劳很多。被赏赐奴婢一百人,马牛数儿子张多罗继承爵位,后因犯罪被削去爵位。